某富翁生一個癡呆兒子,富翁亦是深感煩惱,一天有道士來化緣,手摩其兒子頭頂言:「官官好一生相,惜殺業太重,靈竅不開耳」,富翁心有所悟,從此活物不送入廚房,後有一日,路見乞丐提花蛇一條,身又未帶錢,乃勸一個開市店的友人買蛇放生,夜夢花衣人來謝,欲助公子讀書成名。後來其子,忽吐黑水數鬥,穎悟異常,登甲榜,是故放生可消殺業,得智慧與功名。
明朝吳文英平生好勸人放生為善,日久每今人厭煩。朋友譏之曰;「你勸人為善;究竟善在於別人,又不在於你,何苦令人如此生厭」。後來聽雪禪師告之曰:「我聞經中說一人勸一人,作福兩平分」。於是吳文英勸人更加賣力,終其一生,沒有災厄坎坷之憂。
戒殺吃齋之最高表現即是放生,吃不了素者,亦可放生積功補過。
舉凡求壽求子、求健康、求智慧,欲消災解厄,想行事順利,試種種法,效果不顯著者,可力行放生,必能感應迅速,圓滿所求。何以故?人生最重自由,眾生界亦復如是,給眾生解脫自由,即是給自己如意自在,是故寬宏大量,處處給人方便者,無乃這亦是一種放生。
註:一般人以「環(境)保(護)」之理由「鼓勵人們不要放生」,說「放生是破壞生態平衡」,這固然有幾分道理,但是前世殺業重者,就只能靠放生、修法並用,才能消災解厄,其他方法難以取代,所以只要「放生」的善士大德能顧及「環保」的要求,多放生些可維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生物,有助於農作物生態成長的生物,依照專家的統計建議來放生,例如:放生一些國家政令所努力培育、保護之稀有動物(台灣梅花鹿),少放生一些肉食性、殘暴性動物(食人魚),也少放生一些野外求生能力不強之動物,以避免「放生」即是「放死」,這樣又可達到「放生」目的,同時又兼顧及「環保」之目標,可同時兩全其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