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該如何教育?如何讓孩子孩子品行好?在中國的教育裡,我們在孩子面前說「粒粒皆辛苦」,說「不要亂花錢」說「我們養家好辛苦」……其實要讓孩子內心更加富足,品行更好,最好的方法便是讓他們生活得愉快,家長們,請收回自身對生活的沉重與匱乏感,在下一代身上傳遞希望與豐盛。
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,就是使他們愉快,事實並非由物質決定,而是由心靈決定。
一朋友富有而且修養氣質很好,兄弟姐妹也都如此。她的童年時代,物質上大家都很貧乏,但媽媽總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,時不時給孩子們帶回一些美好小玩意,從來不對孩子傳遞生活艱辛、金錢來之不易、要懂得珍惜這樣的沉重感教育,孩子們一直感覺內心富足流動,所以後來到社會上憑藉自己的能力,各個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。
精神分析心理學說,
童年親子關係,內化成孩子的內在關係模式,從而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運。
通俗點講,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式員,童年父母給孩子潛意識寫入的是匱乏與沉重,孩子未來怎能豐盛流動?
如果父母經常傳遞的是:物質攀比可恥,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可以了。那麼孩子未來很可能收入一般,
賺錢上「不思進取」,卻又同時物慾難填,不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,盲目囤積。
一媽媽觀察發現,給女兒買的玩具或手工材料,
若教育說要愛惜,不要弄壞或浪費,基本上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兒閑置,時間長了不是放壞了就是找不到了,完全違背當初買它們的初衷,造成更大浪費。
孩子對父母傳遞的能量非常敏感,父母傳遞的是制約和沉重感,孩子一碰到這個東西就能感受到,所以寧願不碰。孩子不會用頭腦自欺欺人,無論大人認為道理多正確,孩子直接從能量層面感受大人傳遞的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。
如果父母持續不斷以正確為理由強加各種負能量,孩子最終也就變得如大人一般,活得沉重壓抑,制約在所謂的「正確人生道理」中。是否孩子的慾望都要滿足
父母不需要完美,但至少要誠實。誠實的父母,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滿足,會知道那是父母的問題,不是自己不配得,
未來依然可以通過工作賺取豐富物質生活。有一次孩子要一樣東西,媽媽講各種不給買的理由拒絕孩子,
不要評判孩子的慾望,講一堆理由證明孩子不應該提這個要求,甚至自欺欺人說這麼做是為孩子好。
孩子需要什麼,就是需要什麼,可能在你眼裡那個根本沒必要,但在孩子心裡就是他想要的。
無論買或者不買,請尊重孩子的慾望,你可以不滿足,但是不能自以為是去評判。
富養窮養取決於父母的心態,而跟經濟能力關係不大。
誠實面對孩子需求,不跟孩子較勁的父母,都會發現孩子的心是那麼純凈易滿足。
在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,經常有來訪者因為孩子的問題找到我們。一個全職媽媽的兒子4歲,內向膽小,見人從不打招呼,也不願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。
因為長期限制吃巧克力,兒子對巧克力呈現出成癮般的癡迷。
後來媽媽自省,決定徹底放開限制,去香港買了一旅行箱巧克力。
孩子開始不敢相信,問媽媽這些都是給我的嗎?媽媽確認說這都是給你的,你想怎麼吃怎麼吃。結果孩子一路主動跟計程車司機聊天,電梯裡見人就招呼,主動分享,單純快樂得像小麻雀。
一箱巧克力,就給孩子帶來天堂般的快樂,充沛的能量流動。
對孩子來說,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,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見和回應。
一網友說得好,如果我能吃2塊巧克力,而你願意給我10塊,剩下8塊都在說:我愛你。
童年長期的匱乏感,逐漸凝固成內心黑洞,真正慾壑難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。成年後的黑洞依然可以通過自我覺察療愈。
若把最惡劣的想像投射給孩子,通過打壓孩子欲求轉嫁自己的匱乏痛苦,還美其名曰為孩子好,則至少毀三代。
父母在童年滿足了孩子哪些方面,孩子未來在哪些方面就會流動而不執著,有自由去體驗更高級的需求層次。
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,將來不會在婚戀中只敢要安全無害的人;物質需要被父母及時肯定回應的孩子,人生追求不會只停留在賺錢層面;
一個各方面被充分滿足和自由的孩子,自然綻放不可思議絢爛的一生。
歷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、哲學家大多出身富貴之家或者有貴族供養。
80年代大家物質條件差不多,但父親給了我「富養」的感覺: 我想要1他願意給2,絕不會只給0.8。
所以我對物質有很好的品味,清晰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。
成年後人生追求是了悟真相,在地球上盡情擴展生命體驗,並深信金錢會應我所需流動,富養給與我醉心精神世界的自由。
父母無論貧富,都可以給孩子傳遞:你的欲求很美好,你值得一切最好的東西。
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著奢靡。
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,而是分享給他工作並獲取金錢的樂趣;
請不要再嘮叨孩子珍惜花錢,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質生活;
請不要再傾述養家多辛苦,而是講述你為這個家庭奮鬥的自豪和滿足。
為了孩子未來精神和物質的豐盛,請收回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,將希望與豐盛傳遞給下一代。